首页双碳政策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政策1990—2009年山东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动态演进分析_王长建
绿碳资料库

文档

2712

关注

0

好评

0
PDF

1990—2009年山东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动态演进分析_王长建

阅读 623 下载 249 大小 545.24K 总页数 9 页 2024-03-14 分享
价格:¥ 5.00
下载文档
/ 9
全屏查看
1990—2009年山东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动态演进分析_王长建
还有 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第29卷第4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Vol.29 No.42012年7月Journal of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uly 2012文章编号:1002-1175(2012)04-0469-071990一2009年山东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动态演进分析王长建2,张利2,王强,乔莹3(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011年8月30日收稿:2011年10月14日收修改稍)Wang C J.Zhang L.Wang Q.et al.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emiss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J].Journal of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2,29(4):469-475.摘要计算山东1990一2009年的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对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不新上升,万元GDP碳排放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第二产业C0,排放量比重最大·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增速的变化,其本身又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微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很小,但已显现出它对碳排放减少的作用·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中图分类号X321,F206成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必须同时实现2个目标一能够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够保持经济的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尽管目前尚未列人京都议定书第Ⅰ批限定诚排国家的名单,但是中国碳排放变化却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中国的能源问题不仅成为世纪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而且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战略选择,如何有效地诚少碳排放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及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更是中国国际政治交往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外有关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等,力求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最大限度的碳诚排.国内有关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总量及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碳诚排政策分析、碳排放预测例等方面展开.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一个国家碳排放的研究不仅需要从总量变化方面评估,还需要从区域格局变化来把握.从而使碳减排目标和相关政策制定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对实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整体性控制目标更具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节能诚排压力较大·因此,本文系统分析了山东省1990一2009年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定量分析了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从而对山东碳排放变化和影响因素有一个总体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山东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能源高效利用和碳诚排相关政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384)资助(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47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29卷的制定提供参考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1990一2009年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量,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等数据直接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0一2010).2000一2009年三项产业能源消费量数据依据《山东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平衡表整理.1.2碳排放量计算主要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将能源单位转化成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t标准煤等于29.3GJ,计算得煤、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559t/tce、0.5857t/tce、0.4483t/tce.将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计算公式确定为(1)其中,C为碳排放量,I04tE:为第i种能源消费量,按标准煤计,tce;c:为碳排放系数,t/ce:n为能源种类(煤、石油、天然气),此处n的值为3.1.3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定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本文应用Ky恒等式,并结合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无残差分解(2)式中,CO2、POP、GDP、E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式(2)可知,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分解为总人口、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结构碳强度.此分解法可以对所有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结果不包括不能解释的残差项.从0年到t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值称为总效应△C.△C由4部分组成:总人口数增长的人口效应(△C)、人均收人变化的经济发展效应(△C),能源消费强度引起的强度效应(△C,)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结构效应(△C)·应用LMDI加法分解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其公式如下:(3)(4)(5)(6)C.-Co In(S,/5).(7)其中,C为二氧化碳排放量,P为总人口,PG为人均GDP,I为能源消费强度,S为能源结构强度.1.4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分解为进一步探讨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对能源消费强度做进一步的MDI分解,分解公式为(8)其中,©:为第i产业能源消费强度,表示强度效应:s:为第i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结构效应:i可取值1、2、3,代表三项产业.则能源消费强度的增量可以表示为(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