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碳基础知识碳达峰碳中和其他报告文献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环境营造_朱颖心
admin

文档

5423

关注

0

好评

0
PDF

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环境营造_朱颖心

阅读 675 下载 905 大小 3.94M 总页数 9 页 2024-03-13 分享
价格:¥ 5.00
下载文档
/ 9
全屏查看
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环境营造_朱颖心
还有 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2021年第8期总第49卷第366期)建筑节能(中英文)No.8 in 2021(Total VoL.49,No.366)Journal of BEEFocusdoi10.3969/i.in.2096-9422.2021.08.004编者按2021年8月2日-3日,首届SSCAE城市与建筑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本居高峰论坛由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共遨请到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雷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2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报告。专家们针对城市环境、碳达峰碳中和、建筑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享与交流,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建筑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论坛由《键筑节能》杂志社提供全蝶体支持,进行线上直播。直播结束后,所有学者报告已生成独立剪辑,便于行业观众有针对性地学习。,在论坛的特遨报告环节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节能》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朱颖心教授报告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环境营造》。经教授授权,本刊现对报告进行全文刊发。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环境营造朱颖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0前言日本和欧洲计划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北美地区从全球建筑能耗占比和中国建筑能耗占比的视尚未明确具体的碳达峰时间,只有加州计划在2050年角来看,有一种说法,即建筑运行能耗占社会总能耗达到碳中和。而我国计划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也的13。而实际上,全球的建筑能耗占比中,30%是建就是计划用时30年从碳达峰达到碳中和。这个进程筑运行能耗,5%是建筑建造能耗。根据《仲国建筑比西方国家要快得多。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行业首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总能先要做到碳中和,这也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必耗中建筑运行能耗占比22%、建造能耗占比11%。当要措施。在此我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建筑行业做到前,我国处于新建建筑增长过程中,因此在建筑能耗碳中和有哪些途径,二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如何中,建造能耗占比相对较大。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根据各国最新的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1)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两条途径。均建筑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依然远远低于发达国①减少建筑用能需求。一方面是要进行被动式家。但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中外人均建筑能耗和建筑节能设计,另一方面是暖通空调系统要针对人和单位面积能耗的差距均在缩小。美国的人均建筑能环境层面进行精准服务。耗与我国的人均建筑能耗差距从原来的7倍之差缩②建筑供能改革。建筑耗能的四分之一用于供小到现在的3.3倍,而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也从原来的暖,目前满足供暖需求主要靠燃煤和燃气。未来我们4倍缩小到现在的2倍,明显出现了我们在追赶发达要实现建筑供能的全电气化,这也包括家居生活的全国家建筑用能的趋势(见图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电气化和暖通空调系统的电气化。实现建筑采暖空因是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碳达峰的时间,处于采调部分完全不使用化石能源,如不再采用燃气制冷或取节能措施降低建筑能耗的阶段,而中国仍在继续提燃气供暖,更不可能再使用燃煤。所有用电均使用零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建设路上,所以建筑能耗自然还处碳电力,再加上使用可再生能源、废热余热、自然能源于增长区间。等,其中自然能源包括地下水能源、地热能、空气中的6加拿大干空气能等。1200141000(2)碳中和目标下如何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800建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人民营造舒适健8-康的室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能因6日本200为碳中和降低人民的室内环境品质,同时还要提高人2F印度020406001012D民的健康水平。过去人们追求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就行,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品质提出了健康舒适的(a)人均建筑能耗(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求。怎样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品质也是未来图1的重大挑战。收稿日期:20210802:修回日期:202108H9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室L37(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朱颍心: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环境营造内环境能够满足健康舒适的需求,二是如何能够扩展点热,但其中大部分人都感觉很舒适:相比之下,大部人体在室内的热舒适范围。如果人只能在26℃才能分人对空调办公室的评价是热中性(不冷不热),但是感到舒适,温度低了、高了都受不了,这样是很不健康投票为“稍不舒适”的比例却是最多的。那么这里产的。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去扩展人体的热舒适范围。生了一个悖论:为什么人们认为有点热的平台比不冷如果人体在室温从16℃到30℃都能感到舒适,不仅不热的办公室更舒适?为此我们针对感到户外平台能更好地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也会提高居住者的舒适的原因又进行了一轮投票。投票结果中占比最健康水平。高的四项依次是自然风、绿化、视野、天然光,而选择今天,我希望从三个层面阐释解决问题的思路:温度选项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如图3所示。虽然人①寻找符合人体本源需求的热环境,即了解“春天”到们并不认为这个温度或者湿度条件好,但他们觉得上底什么样,我们要找到这个“春天”;②避免长期处于述四个条件都很好,因此觉得更舒适,更喜欢待在室不冷不热的热中性环境,增加轻度冷热暴露的机会:外平台倒。由此我们看到,室外热环境的调研结果和③暖通空调系统要提供精准服务,赋予使用者个体调我们做室内热环境调研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这个热控以及局部热环境调节的能力。舒适现象也是很有趣的。1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进化过来的人类需问卷结果要什么样的热环境9080暖通专业曾经的口号是“培养创造春天的工程70师”。那么春天应该是什么样呢?大家都知道做暖通空调设计的依据是PMV指标,PMV=0时是热中性,40根据国际标准IS07730《适中的热环境一PMV与PPD指标的确定及热舒适条件的确定》的规定,PMV20介于±0.2之间是A级(最高档次),介于±0.5之间10是B级(低一档次),介于±0.7之间是C级(更次自然风天然光混度湿度视野绿化空间开阁其的)。国内的热舒适标准基本采用的是B级,也就是图3深圳建科院大楼户外平台热舒适问卷调查PMV=±0.5。那么这样的室内热环境是真正的春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篇调研文章报道了对室吗?实际上PMV指标只适用于稳态均匀的热环境,外热舒适的调研结果日。课题组在2020年春夏秋冬而我们在室外感觉到的春天是非均匀、非稳态的热环四个季节进行了12天的室外调研。在这篇论文中热境。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用PMV指标来评价真舒适投票的“很不舒适”、“有点不舒适”等都是我们实热环境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大的偏差,就是因为真实在室内热舒适实验中常见的选项,但这里有一个投票的热环境偏离了均匀稳态这个条件,如图2所示。选项是“没有不舒适”,是在室内热舒适研究中很少用100到的,往往被划分到“舒适”的选项中。实际上这个80PMV:适用于稳态均匀热环境“没有不舒适”选项的设置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在这种不满意百分比%情况下,舒适”和“很舒适”的投票才真正反映了人3020们的确处于舒适、愉悦的状态,而非处于“没有不舒国际标准EN适”的状态。调研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室外热环境舒10IS的A级热舒8适的原因有:阳光好、气温较室内更适宜、室外空气很6清新、室外的风很舒适等,这个结果和深圳建科院调有点冷有点热研的结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反映了人们在室外感受中性PMV到的愉悦感。图2PWMV与PPD指标的确定及热舒适条件分析现有的热舒适理论认为“没有不舒适的刺激就是以深圳建科院大楼为例,设计者为了让大家能够舒适”,“不冷不热就是舒适”。但是上述研究表明,室得到更多的共享空间,设计了很多户外平台。人们在外热舒适和传统的热舒适看法是有区别的。真正的室外讨论问题、开小组会时很享受室外环境。我们对热舒适应该是一种“热愉悦”。我们现有的室外热舒这些人群逗留的户外平台的温湿度进行了实测,得到适指标WBGT、PET、UTCI等均基于热平衡,反映的的温度是2玛1.5℃,相对湿度是60%-70%。这样的是人体产热与散热条件下所能承受的热环境,都不能温度、湿度范围并不太舒适。实际上深圳建科院有很反映热愉悦的情况。受室外舒适热环境的启示,我们多可以方便使用的空调会议室,但人们为什么却选择应该研究什么样的热环境才能使人产生热愉悦。比在户外平台开会呢?我们对这些人群展开调研,热感如自然风更受欢迎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它高湍流度产觉和热舒适的投票结果显示:虽然人们感觉平台上有生的传热优势,实际上还与它的风向包围感、自然触38(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