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碳基础知识碳达峰碳中和其他报告文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减碳指标对比研究_赵秀秀
admin

文档

5513

关注

0

好评

0
PDF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减碳指标对比研究_赵秀秀

阅读 620 下载 787 大小 470.89K 总页数 8 页 2024-03-13 分享
价格:¥ 5.00
下载文档
/ 8
全屏查看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减碳指标对比研究_赵秀秀
还有 8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8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第32卷第10期建筑科学Vol.32,No.102016年10月BUILDING SCIENCE0ct.2016[文章编号]10028528(2016)100136-06D0L:10.13614/j.cnki.11-962/tu.2016.10.2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减碳指标对比研究赵秀秀,袁永博,张明媛(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摘要】本文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减碳指标为研究对象,选取IEED、BREEAM、DGNB、CASBEE、EEWH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对比五个体系减碳指标权重、所属上级指标及计算方法,发现对于减碳指标权重,DGNB权重最高,EED权重最低:对于所属上级指标,多数体系将减碳指标包含在环境影响相关指标及能源、材料相关指标中。在计算方法上,DGNB、BREEAM及CASBEE,都给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CO,排放计算方法。通过比较总结,本文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减碳指标方面的改进建议。[关键词减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碳排放计算文献标识码]A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Indicators of Green Building RatingSystemsDalian 116024,China)Abstract:The paper studied the carbon emission indicators in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s.Based on the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five representative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s:LEED,BREEAM,DGNB,CASBEE and EEWH,and conducted detailed analyses of their carbon emissionindicators.The weight of carbon emission indicators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ology were compared.According tothe comparison,DGNB had the highest weight while LEED had the lowest weight.As for carbon emissionindicators,only DGNB,CASBEE and BREEAM offer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CO,calculation.Suggestions wereoffered for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of China.Keywords: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green building,rating systems,comparative study,carbon emissioncalculation0引言括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尽早达峰等一系列目标。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新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次大会于巴黎圆满闭幕,建建筑最多、建材产量最大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年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根据鉴发布的数据,我国房屋竣工面积逐年增长,已由协定,各方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2005年的16亿增加到2014年的42亿平方米。建化行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作筑业排放的CO2已位居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首,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各个且呈刚性增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评价建筑是否领域积极采取措施,国家发改委2014年发布《国家对环境友好的重要工具。绿色建筑不仅要满足基本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中国建筑要求,还要尽量减少其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包响)。随着全球范围绿色建筑迅速发展,获得绿色建筑认证已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在绿色建收稿日期20160323[修回日期20160825筑体系中设置诚碳指标,可以更有效的引起投资者对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我国GB/T50378一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减(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10期赵秀秀,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减碳指标对比研究137碳的关注还很少。因此,本文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2)可比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常根据评价对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象、阶段不同分为一系列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本文减碳指标的权重、所属指标大类、计算方法等,从而中,为了保证不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当评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诚碳指标提出建议。价体系包含多种建筑类型时,选择新建建筑、办公建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诚碳指标的研究并不筑。多。国外学者Kwok2]等提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3)时效性。每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都会随着可以使用碳排放衡量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开发评价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变化等推出新的版本取代了基于网络的碳排放计算器。国内学者高源)比旧的版本。为使研究更具可参考性,各个绿色评价较了国内外六个典型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主要特标准均选取最新的版本。征、评价对象、评价工具、指标体系等。内容侧重于4)可获得。部分绿色评价体系没有免费对外标准整体的介绍。郭春梅等)]初步介绍了英国公开,基于本文的研究限制,仅选择可免费下载的绿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m色建筑评价体系。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美国LEED1.2选取结果根据以上4条原则,选取了国内外5个绿色建多国绿色建筑标准中碳排放指标的相关要求,但未筑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进行对比分析。1.2.1 LEED V4LEED评估体系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于1998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选取年发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截止到2014年7月,1.1选取原则全球共有15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美国LEED认证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选取对比研究的方体系。EED评估体系最新版本为2014年发布的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选择,主要根据以下原则LEED V4[)。LEED V4(建筑设计与施工)由整合过进行选取。程、位置与交通、可持续场地、节水、能源与大气、材1)代表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众多。选取应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及创新加分和地域优先九用范围广,指标内容全,尤其是在诚碳指标方面有代项组成。其中,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指标中包含表性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减碳措施得分项。表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选取表代表性GBRS时效性可比性可获得标准代表性减碳指标LEED应用最广LEED V4(2014)新建建筑免费下载BREEAM第一代GBRS代表碳核算BREEAM国际版2013新建建筑注册后免费下载DGNB第二代GBRS代表碳核算DGNB 2012新建办公和无法找到完整版本,行政建筑根据简章和文献获得数据CASBEE第三代GBRS代表碳核算CASBEE 2014新建建筑注册后免费下载EEWH标准法制化EEWH 2015基本型建筑免费下载注:GBRS,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2.2 BREEAM环境污染九大项外加创新项组成。其中,管理、能BREEAM是一套由英国建筑研究院于I990年源、环境污染大类中均包含减碳措施及碳排放计算制定并发布的全球首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截得分项。止2016年1月全世界50多个国家共有超过53万1.2.3DGNB栋BREEAM认证建筑和将近2229万注册建筑。DGNB建筑可持续性评价系统是由德国绿色建BREEAM新建建筑国际版的最新版本为2013年版筑协会和德国联邦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部共同编(发行日期为2014年9月)。BREEAM新建建筑由制,于2008年首次推出)。作为第二代绿色建筑评管理、健康、能源、交通、水、材料、废弃物、土地利用、价体系的代表,DGNB(Deutsche Gvetesiegel(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