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3-10-28 08:02:39 一种液冷一体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_潘明俊
- 2024-02-04 09:01:48 2023年各省市双碳政策汇总
- 2023-10-28 07:56:41 液冷将成储能装置核心冷却方式
- 2024-05-16 17:07:11 【Excel计算表】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模型
- 2024-02-03 14:35:00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_T)研究新进展_王君
- 2024-06-08 14:51:19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 钢铁(征求意见稿)
- 2024-05-24 15:35:05 203060双碳文库更新文件240524
- 2024-05-28 12:53:37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与高效设计
- 2023-11-02 14:34:29 讲义13丨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2023-11-10 08:32:58 世界银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变化与残疾人包容(英)-2023.10-39页
- 2024-05-16 17:18:12 【PPT】中储国能张栩:压缩空气储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2024-05-10 10:30:30 B.12_基于安全测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评价

1、本文档共计 28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4年1月2日BC电池行业深度:市场空间、发展壁垒、发展前景、相关公司深度梳理BC电池,全称是“全背电极接触(全反面电极接触)晶硅光伏电池”,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技术。BC电究报告池采用不同于传统晶硅光伏电池的设计,它的电极位于电池的反面(背面),这意味着正面完全暴露给阳光,提高了光的吸收效率。这种设计还可以减少电流传输的路径,降低电阻,提高电池的性能。尽管BC电池相较其他电池技术路线优势明显,但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壁垒。随若BC电池工艺流程的缩短以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突破,量产化进程将加速,与其他电池技术结合的XBC电池效率优势明显,且具备明显的外观优势,未来BC电池或成为下一代主流光伏电池路线之一。围绕BC电池,下面我们从BC电池的起源与发展、结构拆解、工艺流程等方面入手了解BC电池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区别于其他电池的优势,当前可应用的范围及市场空间、未来前景、相关壁垒、竞争格局、相关公司等,探讨今后BC电池的发展前景路线等问题,方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行业。目录二、市场空间.6三、行业壁垒9五、相关公司16六、行业前景七、参考研报.261.BC电池起源与发展BC电池(back contact)全称为背接触电池,其基型是IBC电池(交叉指式背接触电池),与其他晶硅投电池路线最大不同在于:发射极、表面场和金属电极都做在电池背面,并交叉指式分布,电池正表面无任何栅线遮挡,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带来更多有效发电面积,拥有高转换效率,且外观上更加美观。传统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射极和表面场结构一般位于电池两侧,对应的正负金属电极也位于电池正负表面以便于收集从光生载流子分离出的空穴和电子,同时正面由于金属栅线的存在对电池有一定的遮荫损1/26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4年1月2日失,造成电池短路电流的降低。一方面为了让太阳电池收集更多光生载流子,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正面金属半导体接触电阻损失,IBC电池应运而生。(a)是Schwartz等早在1975年设计的IBC电池二维结构示意图,该电池最大特点是发射极区域和背表面场区域交错地分布在电池背面,发射极和背表面场之间有一个窄的无掺杂间隙,同时在电池背表面覆盖一层绝缘层(一般采用SiO2钝化层或SiO2/SNx叠层钝化层),再把相应位置的绝缘层刻蚀掉使正负电极分别与发射极和背表面场接触。、C)通过对电池正面结构进行诸如A12O3钝化和黑硅技术等优化,在工艺复杂度不增加前提下对电池背面进行发射极和背表面场绝缘性优化设计,使得IBC电池转换效率能得到进一步提升。1985年,Verlinden等在标准光照下,制备出转换效率为21%的IBC太阳电池:2oo4年,美国SunPower公司通过采用点接触和丝网印刷技术开发出第一代大面积(149c2)转换效率为21.5%的IBC电池:三年后,SunPower公司在原有电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工艺优化和结构改进,研发出平均效率为22.4%能批量生产的第二代IBC电池:2o14年,SunPower公司继续在n型Cz硅片上制备出第三代最高效率达到25.2%的IBC电池。图3:IBC太阳电池研究进展b-Si passivated with ALD Al,O(20 nm)(a)ba)c-Si(p)HIGH LIFETIME BULK REGION(d)202002015数据来源:《晶硅TOPCo与BC太阳电池设计、制备与性能丁东》(a)早期的二维结构、(b)正面设计有黑硅结构和氧化铝钝化层的、(©)以及正面有前表面场钝化的三雏的IBC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d)硅太阳电池实验室效率和SunPower公司大面积IBC电池生产图2.BC电池结构拆解SunPower提出第一代IBC电池结构,其后基本奠定了IBC电池技术路线的电池结构和工艺框架:1)电池前表面陷光绒面,无栅线遮挡,避免了金属电极遮光损失,最大化吸收入射光子,实现良好短路电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