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碳基础知识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分享建筑行业四川省民用建筑碳中和技术路径研究_朱晓玥
203060资源

文档

1492

关注

0

好评

0
PDF

四川省民用建筑碳中和技术路径研究_朱晓玥

阅读 715 下载 410 大小 2.22M 总页数 16 页 2024-02-03 分享
价格:¥ 4.99
下载文档
/ 16
全屏查看
四川省民用建筑碳中和技术路径研究_朱晓玥
还有 16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6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第47卷第6期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21年12月Sichuan Building Science四川省民用建筑碳中和技术路径研究朱晓玥,高波2,于忠',于佳佳,陈红林(1.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81;2.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要:建筑全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占全球总排放的39%,是最重要的碳排放领域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建筑碳排放的基础研究,辨析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四川省和全国建筑的能耗与碳排放发展趋势,明确了四川省建筑碳排放的整体水平和特征。最后,对四川省气候条件、居民生活习惯、自然禀赋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以“节流”技术为基础、以“开源”技术为核心、以“固碳”技术为辅助,分别实现降低建筑本体能源需求、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吸收抵消少量剩余碳排放的目标,形成了体系化的四川省民用建筑碳中和技术路径。关键词:民用建筑:碳中和;建筑节能:建筑用能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固碳D0I:10.19794/万.cmki.1008-1933.2021.0066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933(2021)06-0001-14Study on paths to carbon neutrality of civil buildingsin Sichuan ProvinceZHU Xiaoyue',GAO Bo'2,YU Zhong',YU Jiajia',CHEN Honglin'(1.Sichua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Chengdu 610081,China;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Abstract:Building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count for 39%of global total emissions,making it one of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for carbon emission.Firstly,basic research on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s was reviewed,andthe connotation and difference of key concepts were clarified.On this basis,the trend and present status of building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whole country were compared,so as tocharacterize the overall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level of the former.Lastly,by integrating the climate,residents'living habits and natural endowments of Sichuan Province into account,systematic carbon neutral technology pathsfor civil buildings were established.The path positioned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s the basic foundation,renewableenergy utilization as the predominating technology,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s the supplementary measure.Key words:civil building;carbon neutrality;building energy saving;building electrification;renewable energy;carbon sequestration收稿日期:2021-08-130引言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20Y30059):四川华西集团科技项目(HXKX2019/022)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对作者简介:朱晓玥(1995-),女,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室内空气品质、绿色建筑。地球生态系统安全形成了严峻挑战。据监测,E-mail:807568279@94.c0m(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47卷2019年全球大气C02月均浓度已达414.7ppm,消费已于2006年达峰,美国已于2007年达峰,及创下195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2020年全球平至2019年,两者的能源消费分别降低了22.4%和均温度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2℃),人类若15.6%[。可见,中国需要抓准重点减排领域,采再不采取措施,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取比发达国家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式,全球气温上升将突破1.5℃的限值,造成不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碳目标。逆转的破坏。建筑业是产生碳排放最高的领域之一。国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以C02为代表的温能源署(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在世界室气体排放,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1997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建筑从建材生产、施工建造年,《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缔约的工业发达国家到运行使用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之比高达应在201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较1990年平均降低39%【1o: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2010年建筑5.0%[):2016年,《巴黎协定》正式提出将全球温能耗占终端能源消耗的32%,由建筑耗能产生的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向1.5℃努力的目碳排放共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5%【。由此标4)。IPCC在《1.5℃特别报告》中指出,需要通可见,建筑节能是实现建筑碳中和的重要切入点,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建筑碳中和是碳中和情景中必不可少且举足轻重C02排放量,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即“碳的一环。中和”,才能实现1.5℃的目标。截至2020年,1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现状已有包括英国、德国、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内的60多个国家承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年限,并科学的碳排放量化方法是制定并实践建筑碳有19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中和路径的基础和前提。虽然有关建筑碳排放的提交了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文件o)。文献汗牛充栋,但是实际上相关的基础研究还远中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繁荣发远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建筑展,向全世界做出了郑重承诺。2020年,习近平碳排放量化体系,不同研究者采用的碳排放计算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模型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亦缺乏可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比性,阻碍了建筑碳中和路径的研究。因此,本文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首先通过对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的现状分析,明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确后文中建筑碳中和路径研究涵盖的范围和重要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概念的定义。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的重点内容如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图1所示。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1.1碳排放因子研究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目前,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碳排放经过国内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外机构的大量研究,已获得相对完善通用的成果。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劉。然而,中国尚处PCC在《2006年IPCC指南》中给出的各类能源于经济和能源需求中高速增长的阶段,面临的减缺省碳排放系数与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排压力远远大于欧美发达国家。英国石油公司发应用回:我国的常用能源热值及含碳量信息可以布的《2020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欧盟的能源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得出,《建筑碳排放计(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