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3-10-28 08:02:39 一种液冷一体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_潘明俊
- 2024-02-04 09:01:48 2023年各省市双碳政策汇总
- 2023-10-28 07:56:41 液冷将成储能装置核心冷却方式
- 2024-05-16 17:07:11 【Excel计算表】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模型
- 2024-02-03 14:35:00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_T)研究新进展_王君
- 2024-06-08 14:51:19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 钢铁(征求意见稿)
- 2024-05-24 15:35:05 203060双碳文库更新文件240524
- 2024-05-28 12:53:37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与高效设计
- 2023-11-02 14:34:29 讲义13丨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2023-11-10 08:32:58 世界银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变化与残疾人包容(英)-2023.10-39页
- 2024-05-16 17:18:12 【PPT】中储国能张栩:压缩空气储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2024-05-10 10:30:30 B.12_基于安全测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评价

1、本文档共计 1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院士思维54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文/丁仲礼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将会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D0I:10.19609听.cnki.cn10-1299/f.2021.08.007碳中和如何实现?2050年要达到碳中和。鉴于美国这么多年来的反复立场,其如何落实到实“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际行动上,还是要“走着瞧”。现在欧盟国家是碳中和的首倡者,他们提出要在2050年达到碳有不少国家都在制定碳中和计划,但中和。我国2020年9月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雄心勃勃但又极其中和。多年以来,美国由于党派争执,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艰难的目标。态度一直摇摆不定,但是民主党上台以后,他们提出的目图1是一些典型国家1930年到2019标还是非常激进的,尤其是提出2035年要达到无碳发电,年之间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美国自1930年以来,一直是人均碳排放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量最高的国家。1970年代,美国人均(C)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中回工业和信息化CHINA INDUSTRY&INFORMATION TECHNOLOGY55院士思维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碳排放量达到了最高峰,之后开始下25降,英国和法国大概也是在20世纪70一中年代到80年代达到最高峰。经常有人20讲,“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美国有6015年时间,而中国只有40年”,其实这10个表述是不够准确的,欧洲国家和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际上是有7O到80年的时间。从人均角度来分析的话,美国、图1典型国家碳排放变化情况英国、法国的碳排放已经处于下降阶碳排放量是728吨/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不过比美国要段,正在走向碳中和。印度的人均排低很多:从消费端来看,我们的人均排放量比英法美都低:放量增长刚刚“启动”,大概相当于最核心的是图2最右边图中展示的人均累计排放。一个国家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人均排放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是逐年累积的,这张从1900尚未真正到达快速增长时期。我国基年算起的人均累计排放对比图显示,全球平均水平是209吨/本上从2012年、2013年开始就进入了人,我国才157吨人,美国是1218吨人,欧洲的法国、英国碳排放的“平台期”。世界上还有许这些国家都比我国多得多。所以计算人均累计碳排放,我国多农业国家尚未启动工业化,所以还远远低于全球平均,这个结论一定要关注。我国现在的碳排没有启动碳排放。放总量比较高,这和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有关。从这个角度现在,我们有两个目标,一个看,我国的碳中和应该会比其他国家要困难一些。是碳达峰,一个是碳中和。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就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并没有一个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天花板,也没有设定一个具体目标。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一沉积过程理论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峰调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目前全球每年排放高,以后的减排数据会好看一点;另的二氧化碳大约是400亿吨,其中14%来自土地利用,86%一钟是尽量把峰值压低。我个人认来自化石燃料利用。排放出来的这些二氧化碳,大约46%留为,出于改善空气质量的考虑,还是在大气,23%被海洋吸收,31%被陆地吸收。这个数据可能要追求尽量把峰值压低。所以,碳达不是特别准,但一百年以来碳循环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规峰其实不需要太多研究,要研究的问律。题主要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碳固定过程非常多,笔者在这里举一个不被大家特别图2显示的是主要国家人均碳排关注的例子一一土壤。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减性土壤中含有放的对比。我国的生产端人均二氧化很多钙离子,不像南方酸性土壤钙离子很少,这些钙离子和(C)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丨2021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