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碳政策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政策【政策】关于印发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admin

文档

5365

关注

0

好评

0
DOCX

【政策】关于印发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阅读 820 下载 292 大小 20.32K 总页数 6 页 2024-11-12 分享
价格:¥ 5.00
下载文档
/ 6
全屏查看
【政策】关于印发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还有 6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6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10月29日,江苏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大力开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充分挖掘分布式能源开发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氢能、地热能,支持新型储能应用推广,提高绿电就近就地消纳能力。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探索新能源发电项目与绿电需求用户之间的绿电溯源路径。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能源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能源与负荷、储能的聚合和调控,提高分布式新能源自消纳水平和可调节资源开发水平。原文如下: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南通市人民政府2024年10月10日(此件部分公开,附件2不公开)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效应对国际绿色经贸规则,充分发挥我市滨江临海、新能源资源丰沛的禀赋优势,根据《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南通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关部署要求,决定在部分园区、企业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积极改革探索、先行先试,打造若干低碳零碳园区标杆和低碳供应链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探索(近)零碳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实保障。“十四五”时期,选择一批有条件、有意愿且具备代表性的园区和企业启动(近)零碳首批试点建设。到2025年底,路径清晰的园区、企业(近)零碳建设方案逐步完善并初见成效,碳排放管理、统计能力基本配备,(近)零碳建设核查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近)零碳试点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建设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市广泛开展(近)零碳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重点任务(近)零碳建设以构建温室气体核算能力为基础,重点围绕能源供给零碳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减污降碳协同化、运营管理数智化开展建设工作。(一)能源供给零碳化大力开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充分挖掘分布式能源开发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氢能、地热能,支持新型储能应用推广,提高绿电就近就地消纳能力。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探索新能源发电项目与绿电需求用户之间的绿电溯源路径。大力推进电能替代,鼓励绿电、绿证交易,激发绿电供需两端潜力,扩大绿色电力占比。探索清洁能源非电化利用,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市发改委、工信局、资规局、国网南通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二)产业发展绿色化依据《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树立“亩产论英雄”“单耗比贡献”理念,实施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和绿色招商,推动产业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提升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推进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组织实施节能降碳、设备更新和工艺技术创新,加快“智改数转网联”,促进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示范技术推广应用,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直接涉碳类认证,建成一批“能效标杆”企业,打造一批“零碳”工厂。(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资规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减污降碳协同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