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3-10-28 08:02:39 一种液冷一体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_潘明俊
- 2024-02-04 09:01:48 2023年各省市双碳政策汇总
- 2023-10-28 07:56:41 液冷将成储能装置核心冷却方式
- 2024-05-16 17:07:11 【Excel计算表】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模型
- 2024-02-03 14:35:00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_T)研究新进展_王君
- 2024-06-08 14:51:19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 钢铁(征求意见稿)
- 2024-05-24 15:35:05 203060双碳文库更新文件240524
- 2024-05-28 12:53:37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与高效设计
- 2023-11-02 14:34:29 讲义13丨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2023-11-10 08:32:58 世界银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变化与残疾人包容(英)-2023.10-39页
- 2024-05-16 17:18:12 【PPT】中储国能张栩:压缩空气储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2024-05-10 10:30:30 B.12_基于安全测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评价

1、本文档共计 4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26聚焦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开创国家气候治理新格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Status,Problems,and Suggestions on Establishing Local Climate Investmentand Financing Policy System Under the Objectives of Carbon Emission Peakand Neutrality摘要我国已启动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是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基础,也是气候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核心。本研究从财改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市场和价格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地方层面现有的气候投融资政策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明确重点支持领域,构建更加稳定的气候投融资财政支持机制:推进绿色税收制度改革,探索地方税收优惠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协同利用价格机制减污降碳;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加速器作用,探索地方低碳转型支持模式;强化政策协同,构建高效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气候投融资:气候变化;绿色税收:绿色金融;碳中和■文/熊程程廖原赵佳佳D0:10.14026f.cnki.0253-9705.2022.06.002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的建议,以支持地方在气候投融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领域。根据国家试点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政策工具。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测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我国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现状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目前,我国每年地方低碳发展的基础各异,探索政策制度创新是气候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资金投人与实现碳中和目标投融资试点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我国已陆续开展了低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亟需建立相关政策体系,引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应对气导资金投向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2020年10月,候变化地方试点。地方政府根据地理区位、人口规模、资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源禀赋、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探索了差异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政策环境的营造作为重要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为气候投融资试点中政策体系支撑,不断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引导、金融政策的支持和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气候投融资政策属于经济型政策,经产业、能源、税收政策的协同:同时,还提出以模式创新济型政策常用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市场和地方实践作为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关键路径▣。在此基础和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等。上,我国启动了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拟选择实施意愿财政政策。作为公共管理中的核心工具,财政政策在强、基础条件较优、其有带动作用和典型性的地方,开减少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减缓项目和适应项目的负外部性展以投资政策指导、强化金融支持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方层面,“十三五”时期,我国试点四。31个省级地方政府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或控制温室气体排地方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区域。放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中,95%以上的规划或方案明确提出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旨在动员各类资本更好地响应国家应要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物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司。对气候变化战略,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时期,各省(区、市)均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领域。政策体系建设是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重点任“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支持的务,也直接关系到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成效。本文通过相关措施。在财政支持规模方面,2010一2018年,地方应梳理我国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地方在对气候变化财政资金投入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政策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地截至2018年,地方气候财政资金的年支出规模约为8675亿(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7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50 No.06 20221200010000600040002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年份■全国■中央■地方图片来源:作者根据2010一2018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整理。图1我国气候财政支出情况元,占全国总支出规模的79%。1.16万亿元,其中,约有2/3投向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可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在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已出台了再生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绿色建筑等领域。在地方绿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对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节色金融支持政策方面,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超过20能设备制造等实施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个省(区、市)发布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指导文件,已有超惠。同时,多地还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车辆和节过50个城市在相关政策中明确了绿色金融激励措施,包括能车船等也享受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的优惠政策。此外,在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环境权益西部地区,纳入鼓励类产业目录的低碳产业项目和企业还交易等绿色金融细分领域的支持)。从支持效果来看,近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年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和价格政策。以碳市场为代表的碳定价政策被其他出台绿色金融激励政策的区域在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认为是最为成本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在全国性碳绿色信贷规模等方面都增长较快。以2021年绿色债券市场市场正式启动前,我国碳市场主要以地方试点为主。截至为例,出台绿色金融激励政策的北京、江苏、广东三地,2021年6月,7个试点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其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位列全国前三。4.8亿t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同。地方我国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主要问题碳市场试点对推动地方高碳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效控已有的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政策实践为地方构建制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碳市场开启以来,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地方气候投融地方重点碳排放行业温室气体减排和结构优化步伐明显加资政策体系在政策稳定性、推广力度、应用范围、金融激快。除了碳市场外,一些地方还开展了绿色电力制度、用励、基础保障等方面还面临者诸多问题。能权交易等市场和价格机制的探索。但总的来看,目前,一是财政激励政策稳定性不够。不少地方已出台了相地方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市场和价格政策在应用范围关低碳财政微励政策,但低碳发展的财政投人总量小,财方面还相对有限。政激励政策稳定性不够,工具手段单一问题仍较为突出。绿色金融政策。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在一些地方,低碳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缺乏稳定性,往往速,各类绿色金融工具在支持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日益仅存在于一个五年规划内,这与气候项目长周期的特性不凸显。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匹配。此外,部分地方长期以来受到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15.9万亿,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为的影响,对低碳领域的公共投入缺乏持续性。从财政支持(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