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3-10-28 08:02:39 一种液冷一体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_潘明俊
- 2024-02-04 09:01:48 2023年各省市双碳政策汇总
- 2023-10-28 07:56:41 液冷将成储能装置核心冷却方式
- 2024-05-16 17:07:11 【Excel计算表】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模型
- 2024-02-03 14:35:00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_T)研究新进展_王君
- 2024-06-08 14:51:19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 钢铁(征求意见稿)
- 2024-05-24 15:35:05 203060双碳文库更新文件240524
- 2024-05-28 12:53:37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与高效设计
- 2023-11-02 14:34:29 讲义13丨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2023-11-10 08:32:58 世界银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变化与残疾人包容(英)-2023.10-39页
- 2024-05-16 17:18:12 【PPT】中储国能张栩:压缩空气储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2024-05-10 10:30:30 B.12_基于安全测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评价

1、本文档共计 3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专家论坛相比于联合国对气候投融资的概念,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定义与目标更加细化,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工作不仅要讲求节奏感与渐进性,还要注重实效性与可行性气候投融资与中国绿色金融方向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对应的投融资行动。这也符合联合国关于“气候投融资”的定义与方向:地方、国家或跨国投融资一来自公共、私人和替代性投融资来源,旨在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行动。在国家公共投融资领域,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就承诺到2020年实现为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投融资目标。然而,如何筹集与核算气候投融资资金,始终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同难题。在私人和替代性投融资领域,近年来,金融机构参与气候投资的热情在提升,但相对气候投融资总体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英国非盈利组织Share Action针对全球75家最大的负责任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显示,其中一半都位于最低的两个等级。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传统投资基金2020年在股东决议时对气候相关的决议投赞成票的比例不到50%,虽然2022年5月底,生态环境部透露,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比2015年的约20%高了不少,但仍远低于可持续主题(60%)已基本完成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这意味着和环保主题(70%)。气候主题基金的规模(1300亿美元)仅自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占有全球投资基金(50万亿美元)的0.26%,远不如可持续标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仅仅不签的基金(3.6万亿美元)的占比7%,由此可见气候相关投资到半年时问,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布局已完成。气候投融资是存在巨大潜力与发展空问。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器。根据相关机构测算,中国2021202]年可谓全球碳中和元年,碳中和目标成为大多数国家年至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14万亿元至22万亿元,的政策共识。全球资本市场倾向于认为气候投融资的拐点开始而从20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达百万出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所属机构如绿色气候基金、亿元。世界银行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对其自身业务的气候投融资系统可以预期,2022年下半年,在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的推进性的核算框架和流程不断加快,以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为核下,中国势必会加速积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经验,发挥金融心的气候基金快速发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G)型目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气候治理作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标资产的大规模资本重新配置进程变得紧迫,纷纷通过配置具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改革与创新。备气候应对型的低碳资产来对冲高碳排放产业的风险。比如,2021年底,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FG)、荷兰公共部门养全球气候投融资的拐点已出现老金(BP)、英国大型实物投资管理公司荚杰华都相继采取“脱碳”措施,声称在未来】~3年迅速出售、剥离其高碳排放的根据达沃斯论坛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气候行资产和投资项目,监管和督促化石燃料企业加速应对气候变化动失败”已被列为未来十年最有影响、最有可能发生的第二大的行动。可见,在全球碳中和的政策共识下,气候型资产结构威胁。金融必须在气候风险爆发前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推进调整成为金融界势在必行的事情。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和碳中和14(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022年第12期主持人:许小萍进程进入快车道,气候融资在2】世纪全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进充分聚集。程中的重要性将逐渐提高。相比于联合国对气候投融资的概念,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定中国推动气候投融资的政策部署与市场行动也迅速及时。义与目标更细化到资金、人才、技术与政策、制度、平台之问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的协调、综合与落实。作为一个全新的投融资体系,中国气候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较为完整的绿色金投融资的工作不仅要讲求节奏感与渐进性,还要注重实效性与融政策体系。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可行性。试点工作必须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也须体现出与中国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国情相适应的特色。意见》,这是中国首个专门的气候投融资政策文件,也是中国一是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双发力。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宣布“双碳”目标以来的首个落实与推进文件。大量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并引导市场在气候投融资上的理2021年气候投融资试点通知发出后,一批实施意愿强、基念升级、产品创新。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与政府引领的础条件较优、具有带动作用和典型性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相经济模式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将逐步形成以绿色信贷基本政策为继出现。比如,2022年5月2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主要发力点,以绿色债券、绿色基金为辅助力的气候投融资体系。融发展若千规定(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写到“开展气随着投融资试点工作的推进,中国企业会越来越意识到应对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条款,要求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以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和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逐渐重视政市场手段强化各类资金有序投入,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策环境变化给产业和行业造成的冲击,政府公共投资与私人资金安排联动机制,抑制高碳投资。一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投本加上债券、股权、基金等在内的多重混合气候融资模式也将融资行动已悄然展开。越来越有创新前景和发展吸引力。二是试点城市与机构运作共协调。地方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三大特点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气候资金需求和供给矛盾普遍突出。当前,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还相对根据2021年底出台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气薄弱,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政策暂未形成系统候投融资”被定义为“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响应,专业队伍和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考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核和激励机制。为深入推动地方气候投融资工作,亟须加快开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点工作的目标是,展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强化各类资金有序投入的政策环境要通过3~5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组织形式、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抑制地方高碳投资、创新激励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约束机制和资金安排的联动机制,切实发挥“降碳”的引领和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倒逼作用,为促进地方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长远目标与短期步骤相结合。气候变化是跨世纪的国际性重大问题,气候投融资在微观层面上充分贯通了长远规划与短期任务之问的联动关系,注重长期目标与短期步骤的结合。当前,“双碳”长远规划下的阶段性目标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问还存在差异,长期内碳中和需要考虑行业特色,短期内阶段性减碳目标也并不能仅仅靠简单、被动的任务分配和约束产量来实现。气候投融资活动将“双碳”目标和低碳治理在业务细节上落到了实处,这也将进一步推15(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