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3-10-28 08:02:39 一种液冷一体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_潘明俊
- 2024-02-04 09:01:48 2023年各省市双碳政策汇总
- 2023-10-28 07:56:41 液冷将成储能装置核心冷却方式
- 2024-05-16 17:07:11 【Excel计算表】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模型
- 2024-02-03 14:35:00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_T)研究新进展_王君
- 2024-06-08 14:51:19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 钢铁(征求意见稿)
- 2024-05-24 15:35:05 203060双碳文库更新文件240524
- 2024-05-28 12:53:37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与高效设计
- 2023-11-02 14:34:29 讲义13丨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2023-11-10 08:32:58 世界银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变化与残疾人包容(英)-2023.10-39页
- 2024-05-16 17:18:12 【PPT】中储国能张栩:压缩空气储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2024-05-10 10:30:30 B.12_基于安全测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评价

1、本文档共计 4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近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目标要求,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市场机制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逐步凸显。到2025年,山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203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山东省能源局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国新闻动态金政务公开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教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济南市委金融办、青岛市委金融办、临沂市委金融办,各有关企业:现将《关于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国家金融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国家金融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山东省能源局2024年7月29日关于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落实“双碳”战略,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我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坚持创新驱动、应用带动,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坚持培引结合、集聚融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坚持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协同互补、良性循环的差异化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打造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二)发展目标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市场机制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逐步凸显。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203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二、多元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三)做强锂离子电池产业。在现有锂离子电池产业基础上,做强材料生产、电芯制造、系统集成、电池回收等环节,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正极材料、电解液、补锂剂等产品技术水平,重点支持磷酸锰铁锂、高镍三元锂、富锂锰基等新一代高性能正极材料,宽温域电解液,高性能正极补锂剂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全气候、易回收”电池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单体高能量、长寿命磷酸(锰)铁锂电池等先进技术工程化量产应用:加强固态、半固态锂电池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产业“换道超车”。加快高效热管理系统、智能化高容量电池系统等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布局锂电池回收产业,构建“材料-制造-应用-回收”循环生态。(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提升钠离子电池产业。重点推动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两大正极材料研发,促进硬碳负极材料中试化生产,加快开发单体高首效、长寿命钠离子电池。鼓励企业在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基础上向钠离子电池转型,研发低成本制造生产工艺,推进电芯封装等项目落地。积极培育钠离子电池认证、检测等技术服务产业。(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培育液流电池产业。聚焦突破低成本、高效率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支持多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加快盐酸基全钒液流电池规模化量产,推进铁铬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逐步中试化生产。依托我省化工和机械加工工业基础优势,加快液流电池装备研发,重点推动电池隔膜、电解液、耐酸罐体、衬塑管道、电堆等原材料和设备制造。加速电磁泵、精密阀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应用替代,提升成套设备供应力。(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壮大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在引进中储国能装备生产线基础上,鼓励省内石化机械类企业向压缩空气储能装备制造延伸,形成10万千瓦及以上压缩机、膨胀机等核心设备以及储热罐体、压力容器管道、换热器、控制系统等辅助设备成套生产能力。支持具备相应资质水平的设计院等单位发挥技术优势,研究突破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集成关键技术,在膨胀机设计、盐穴通井测腔、稳定性评估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打造咨询勘察、设备集成、施工建造“一条龙”服务产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布局飞轮储能产业。开展低损耗、高能量密度的飞轮储能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高效率、快速动态响应磁悬浮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技术、高压五轴主动磁轴承控制技术、高真空环境高热流密度散热技术攻关,提升大容量低成本转子、大承载力轴承、大规模阵列化控制、大功率高压高速电机、高效流体部件等核心产品自主化水平。(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强化前沿技术攻关。聚焦提升电池循环寿命、能量密度、本质安全等关键技术,重点解决高性能正极负极、离子导体膜、热复合技术、固态电解质、热失控阻隔技术等难点问题。持续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防复燃等全过程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动利用大数据系统实现远程技术监督和智能控制运维。着眼未来储能技术发展,开展超级电容、重力储能、锌溴液流电池、钠盐电池、铝离子电池等前瞻性电-电储能技术研究,以及熔盐储热、固体储热等非电储能技术攻关。(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健全新型储能创新体系(九)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以产业应用为牵引,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建设新型储能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在鲁全国重点实验室向新型储能领域延伸拓展,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电网电池储能技术(共享)山东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先进储能功能实验室、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先进锂电池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孵化、技术应用推广等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向企业开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协会、储能政产学研用联盟等的协调作用,开展应用场景、标准体系、商业机制等方面创新研究,打造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协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领域关键技术、规划设计、试验检测、施工验收、安全管理、监督评价等关键标准制修订,有序推进新型储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参与新型储能标准制定,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标准编制和产业发展,以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协同发展新模式,鼓励将取得良好实施效益且符合地方标准管理要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转化为地方标准:鼓励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加强标准体系和重要标准的宣贯培训,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应用。(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加大创新人才引育。积极推进山东科技大学储能技术学院建设,支持省内其他高校设置储能技术、储能材料、储能管理等学科专业,建立完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与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