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碳政策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深度研究】浅谈碳计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谢杰
碳达峰碳中和

文档

1039

关注

0

好评

0
PDF

【深度研究】浅谈碳计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谢杰

阅读 851 下载 112 大小 283.17K 总页数 4 页 2024-06-07 分享
价格:¥ 9.90
下载文档
/ 4
全屏查看
【深度研究】浅谈碳计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谢杰
还有 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8《计量与测试技术》2023年菜50卷第8期浅谈碳计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谢杰曲雯洁(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摘要:根据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我国为实现碳达蜂与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实现“双碳”目标和企业绿色发展的角度,总结了碳计量对于实现该任务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推进“双碳"标准计量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关键词:碳计量:碳排放:碳达蜂:碳中和:低碳经济D0L:10.15988i.mki.1004-6941.2023.8.014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Carbon Measurement in Achievingthe Goal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XIE Jie QU WenjieAbstract:According to China's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this paper analyzes the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goal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referred to as "dualcarbon"),and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arbon metering in realizing this tas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trading referred to as carbon trading"),realizing the goal of dual carbon"and the green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And 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carbon"standard measurement systemis proposed.Keywords:carbon measurement;carbon emission;carbon peak;carbon neutralization;low -carbon economy0引言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全球气侯变化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2005年减少48.1%,提前完成了2015年制定的碳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正积极采取有力度的政策排放强度减少40%~45%的总体目标。2020年和举措应对气侯变化。而“双碳”计量是我国能源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国际会议的一般讨论上表资源有效利用、产业结构深度改变、人民生活方式健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求于2030年前到达高峰,努力康转变、社会经济结构健康转型的重要基础,是完成我争取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四。2020年12月气象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算”任务的心峰会上继续表示:到2030年,企业境内总额(GDP)关键保证,对我国如期完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65%以上9。1“双碳”任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家联络人向《联“双碳”核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若“双碳”任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的《中国务没有准确的计量数据,则没有发言权。摸清碳排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2021年放底数是科学的决策、对成效进行评估和进行国际谈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比2020年判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先决条件。降低3.8%4,双碳”任务正有条不紊的进行中。1.1“双碳”任务现状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根据202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印发的《新时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谢杰等:浅谈碳计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49明确提出: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低碳领域、加强理(即碳排放权),由于它是一个虚拟产品,无法使拥论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进一步健全标准核算制度、有者很好的理解,因此,数据记录能产生较为直观的逐步形成系统有效的低碳核算制度、建立重要领域印象。一个碳交易系统的建立意味着碳计量体系的和行业温室气体控制标准、健全低碳生产标准的体完整搭建,其操作包括从技术标准与规范的配套、基系、积极参与有关标准制订,从而实现碳计算技术的础排放数量的计算,到交易管理方式与管理平台的独立控制、增强碳排放数据检测功能,把握建立国际设计等全套流程。运用计量技术手段精确量化与核互认的碳计量监测核算报告标准主动权,打破欧美算生物燃料的总量,从而核算实际碳排放量或直接国家长期垄断局面。测定实际碳排放量所得数值,是企业形成碳交易系1.2面临的主要问题统的重要基石与保障。企业能耗测量仪器设置越规(1)碳排放计量体系尚不健全。随着科技创新范,测量手段技术水平越先进,能耗数据的收集越全和产业升级,碳排放参数不断更新,能源消耗及生产面,碳交易系统的基础也就越坚实。因此,打好碳计工艺过程中出现的碳排放测量结果准确性需尽快提量基础、建立完善的计量体系不仅是正确计算二氧化高。现有的碳排放清单准确性和时效性均存在较大碳减排总量、进行碳交换的主要条件,也是企业涉及不足,国际上对我国碳排放数据存在明显高估,现象温室气体排放量申报、审批等工作内容的重要前提。对我国履行国际域排责任十分不利。2.2碳计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先决条件(2)我国企业对生产过程碳排放的计量能力不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最郑重的承诺,足。由于国内企业无论规模还是质量均存在参差不承诺的“底气”来源于“数据”,数据”则来自于“计齐的情况,中小企业的高层往往因为个人能力和见量”。如若不能对计量过程进行规范,甚至缺乏计识的限制,对碳排放的计量工作不够重视,企业自身量过程,则数据来源会出现问题双碳”目标即成对计量工作的能力存在较大的缺口,造成碳排放测为空中楼阁。唯有科学、精准的计量的技术,方可为量结果不准确。因此,该现象造成中国企业在国际目标的实现指明合理的发展方向。碳计量的技术好贸易中面临较高的碳关税成本,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坏、准确度高低、技术准人难度大小、操作是否简单、方面遇到瓶颈。方法是否合理,都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前景,因(3)国家在确立碳计量技术规则方面存在欠此,其有效发展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缺。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碳计量作为较为新兴的2.3低碳计量是企业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高质技术领域,好的市场规才能提供更清新的发展环境。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22年国家已将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程规范方面碳计量为企业的生产能源指标评价、节电技术列入计划,目标为:于2025年新建或改造不少于的有效性等提供科学精确的测量结果,在评价的同200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制修订不少于200项计时,引导行业进行节约活动、推动节电产品的普及,量技术规范,筹建一批碳计量中心,研制不少于200推动产业及区域的低碳发展。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能种标准物质/样品,完成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耗计量器具,加强资源管理,或实施节能改造、运用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实质性参与不少于30节能设计等方法节能降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项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但实现该目标还需要达到降低成本、绿色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时间。由于现阶段碳计量规则的缺失正影响着碳排此外,最后的成效如何、措施是否落实、是否达到预放量的国际互认,因此,对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谈判期节能目标,则仍需借助碳计量予以验证。竞争力和话语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的建议-2碳计量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后文简称计量体系)是2.1碳计量是碳交易的重要基础构建碳市场环境的重要环节,是企业了解内部碳排在实施碳交易的过程中,数据管理将成为关键放水平和对相关管理能力评估的重要依据。良好的要素。碳交易标的即为对碳排放容量空间的所有权计量体系能为碳交易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返回顶部